大多数爆品,比如作品IP与流行梗,似乎能被归约到一个平庸的热度曲线模式里:
【资料图】
首先默默无闻地积累热度,达到某一个临界点,或者说破局爆点后,量变产生质变,雪球开始越滚越大,在时势不可逆地推动下,达到该类别所能容纳的最大体量,出圈到一切可能受众都了解过一遍,然后增长失速,留下一群稳定的记忆群体,维持一个热度平稳的长尾期。
那么公众对某一个特定的爆品的印象可能只会留下几个简短的标签:时势(反映了特定的时代年份及其背景对出圈的促进),体量和类别(这一特定类别的天花板决定了外部如何给整个事件赋权,以及如何限制出圈的可能极限)。
问题来了,爆品真的只由这些粗陋的外部条件定义吗?或者甚至说,时势造英雄,爆品只是社会环境注定的一个傀儡产物吗?那么这个爆品的本体特征,一些独特的迷因,到底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到底是完全没什么作用,迷因和特定爆点的关联只是一种的迷信式的崇信,一种脸大的回溯贴金与必然路径塑造;还是实际上迷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过来改变了外部环境呢。
这种辩证式的争论基本得不出结果,因为正反双方都各自有大量的例证。笔者在这里也只是为了先启发一种思考,再引入一个新的视角:如果爆品本身是一个由资本企业高度控制的知识资产,而且将产品的走势近似于高度依赖单品的新崛起公司的经营业绩,那么热度曲线就近似于业绩曲线的增长速率,即一阶微分或者说导数。本文的主要内容请看下图:
通过这种构造,就将热度上的第二春联系上了经营理论中的第二曲线。如果有一个爆品能做到一次V形回复,那就是一次对时间的胜利,对各自外部条件的克服,彰显了自己的迷因具有跨越时间的不朽潜力,直到成为经典。比如众多古典文化迷因填满了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虽然平时容易视而不见背景般,但处处都充满着转化的活力。
但同时还是不能忽视外部条件,在这方面最显著的就是市场的时间序列,在一个未垄断的充分竞争市场中,每过一段时间就会出圈一个新的爆品,与该时段互相绑定。以后人们回想起该时段,就会想到该爆品,反之亦然。从前往后的时兴爆品还能组成一个序列,供公众排布盘点,有些人还想从这群随机事件序列中建构出一些时代前进趋势来。
实际上,这些前后相邻的爆品间最主要的只有竞争关系——前朝遗老的稳定平台会挤压新生热点的爆炸空间,而更新的崛起者又会侵蚀架空这些老人的基本盘——远远多于他们偶然相遇时真实具有的逻辑关联。
爆品真的是被命运随意投掷到某个时段的吗?出圈真的只是一种与自身的偶然吗?如果爆品被放到不同的时段等外部条件下,结果是否会大不相同,甚至根本不会存在?这些宿命决定论都只能通过第二春的证明来打破,来挽回本征迷因被外界捧杀到近乎资不抵债将要破产的主体性与生命力:“我不是这个赛季被时兴选中的消遣品,不是幸运儿冠军,天生的王者必将归来。”
从长远的宏大叙事来说,一个充分竞争市场会随着爆品序列一个个兴起,逐渐被填满每个细分空间,最终长尾的稳定群体会将市场中未分化的"全能干细胞"瓜分一空,失去供养起一个爆品的潜力,表现为爆品序列的时间间隔越来越长,出圈峰值盛极而衰。这样,这个市场,这个平台,这个整体,如果看作一个持续的大爆品,也因为地位固化、环境僵化、创新缺失,逐渐走向了自己的失速,沦为一个缺乏活力的垄断市场。
这时候,人类如果不想在无限的随机摆动中循环,恢复历史的线性进步,只能向更基本的科技创新去祈求了,真的能给这些领域注入新的负熵吗?
Copyright 2015-2022 北方健康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