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速递 > > 正文

“一丝不挂,想入非非”,我们都误解了,真实的含义与佛教相关

日期:2023-08-10 11:11:12 来源:个人图书馆-随心421
分享到:

《孟子》有云“食色性也”,虽然这些都是人类正常的生理需求,可一旦扯上了男女关系的话,就很难不胡思乱想了。


【资料图】

就像每提到“一丝不挂、想入非非”等词语的话,就会让人不由自主地浮想联翩,但其实这些词的真正含义根本与性无关,而且它们最初其实是佛教用语。

一丝不挂,返本归真

首先来说这“一丝不挂”,在现代人来看,这是用来形容人赤身裸体的样子。因此,当讲出这个词语的时候,就会觉得很不正经,但是它最初的含义却不是如此。

这个词语最早出现在佛教经典《楞严经》中,书中是这样写的,“一丝不挂,竿木随身”,这里说的不是说一个人不穿衣服,随身只带着竿木。

在佛经中,“一丝不挂”用于描述一个人的心中没有一丝一毫的牵挂,他已经超脱于俗世了,不再受到自己欲望的牵累,能与之前的生活永久道别了。

而这个词语也是源于佛教禅宗史书《五灯会元》,在卷十二中有着这样的描写,“诸上座终日著衣吃饭……未曾挂着一缕丝”,这里的“丝”指的就是衣物。

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说的是虽然诸位都是穿着衣服吃饭的,但是这个时候的他们已经放下了对俗世的牵挂,不在乎身上的衣物是不是好看了。

一丝一缕都不会牵动这些僧人的神思,这是多么高深和超脱的一种思想境界呀。此外,除了《五灯会元》中提到了“一丝”之外,在佛经中这“丝”还能用来指代钓鱼用的丝线。

经书中是这样写的,有人向垂钓的高僧询问,“一丝不着时如何?”这是因为高僧在钓鱼的时候,他没有在鱼竿上挂上丝线,他的举动也就类似于传说中的姜太公钓鱼一样。

但高僧与姜太公还是存在着差别的,姜太公他在岸边垂钓实际上是为了等待周文王的到来,然后为其效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

可是高僧却不同,钓鱼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河水中的鱼给钓上来,如果竿子上都不绑线的话,这就表明了这个人原本就是无心钓鱼的,这也代表了这位高僧本质上是无欲无求的。

在佛学文化中,只有摆脱了功名利禄等欲望后的人,才有机会悟得佛教的真谛,立地成佛。

因此,一丝不挂在佛教中代表的是一个人的身心都不会被凡尘所牵制住。如此一来,就能进入返本归真的境界!

想入非非,定力过人

接下来再来讲讲这“想入非非”,在今天来看,这个词语的意思就是胡思乱想,而且通常是带有着性暗示的胡思乱想。

但是在佛教语境中,“想入非非”代表的是在意念中完全地脱离于六道众生,从而抵达到一个“非想非非想天”的精神境界。

这个词语同样也是出自《楞严经》,经书中写道“如存不存,若尽不尽,如是一类,名非想非非想处”。如果想弄懂这句话的含义,还要从佛教定义的三界六道开始讲起。

在佛教文化中,三界指代的是“欲界、色界、无色界”,而六道则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阿修罗道、人道、天人道”。所以,无色界与天人道是佛教中的最高境界与层次。

所以说佛教是将世界分成了三个等级,也就是三界。第一个欲界进入的方式很简单,因为此时还未脱离欲望,信徒只需要虔心修习佛法就够了。

但是要进入第二个和第三个界的方式是需要依靠“禅定”的。佛教中的“禅”和“定”指代的都是一个人需要专注于某一事物,精神能够达到集中但不散乱的状态。

而在这“禅定”之中,还有着更为细致的划分,即四禅八定。这里应该也很好理解,四禅分为“初、二、三、四禅”,四禅的境界要远高于初禅。“八定”也是如此,也是一种佛教中用来衡量精神状态的标准。在这四禅八定之中,最高阶的禅定就是这“非想非非想定”。

在进入了这种佛学状态之后,一个人就不再会胡思乱想了。但是在这里也需要强调一点,即便进入了“非想非非想定”,这个人还不不能成佛,仍旧处于六道轮回之中。要想得到真正地涅槃,那还是需要继续修炼更为高深的佛法的。

由此可见,佛学中的“想入非非”代表的是不让人乱猜乱想,这和现在的“想入非非”的含义是完全不一样的。

佛学用语,并不色情

人类在生出自我意识的那一刻就已经拥有了七情六欲,只不过这些欲望被触发的时间点不同罢了。简单来说,就是有人早陷入爱河,有人可能到了中年才寻找到真爱。

所以,在看到“一丝不挂”、“想入非非”这类词语的时候就会将它们与情欲相联系起来。毕竟,单从这两个词语的字面来看的话,确实能联想到情色事件。

但实际上,这两个词都是来源于佛教,它们不但不轻浮,反而代表的是一种高深莫测的佛学境界。

佛教本就是一种讲究清修的宗教学说,从这种思想中衍生出的词语怎么可能会带有“不健康”的意思。

此外,近代学者梁启超先生曾统计过,自佛教传入了中国后对汉语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其具体表现在汉语中出现了足足三万多个与佛教的词汇,就比如说这“大千世界”、“不可思议”之类的。

但是,由于这类词语的意思比较浅显易懂,因此人们在使用的时候也就不会误用了。

当然,除了这些词语外,还有一些佛教梵语被音译成为汉语的词语,像舍利、罗汉之类的。从这里也能看出,自西汉年间佛教来到中国后,就开始逐步将它的文化注入进中国的本土文化中。

所以,假如当再一次提到“想入非非,一丝不挂”这两个词语的时候,千万不要俗解了,它们的真正含义可以说是十分精妙。

关键词:
x 广告
x 广告

Copyright   2015-2022 北方健康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京ICP备2021034106号-50   联系邮箱: 55 16 53 8@qq.com